禱告的操練

約書亞編輯部 林榮洪博士在2013年3月在團契中教導我們禱告的操練,其後鄭健華弟兄整理後在我們團訊登出。好歌不厭百回聽,真理不厭百回讀;在此重登當日林博士給我們的教導,好讓我們重溫及操練。 引言談到禱告的操練,我想跟大家先讀一段經文,就是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七章7-11節的登山寶訓,「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這段經文是耶穌基督教導門徒如何祈禱,祈禱固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課題,每個人都懂得去做,也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正因如此,我認為嘗試真正瞭解到底禱告是甚麼一回事,嘗試建立一套整全的禱告神學,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一 、 禱告的應許禱告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禱告也是心靈的真正家鄉。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六章提醒門徒,禱告的時候千萬不要學兩種人,其一是法利賽人,因為他們的做法十分虛偽,只是要向人炫耀敬虔,而缺乏真正的意義。其二是外邦人,因為外邦人禱告用上太多重複的說話,喋喋不休,嘮嘮叨叨,以為這樣跟上帝糾纏,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回應。之後耶穌基督就教導門徒主禱文,主禱文是一個內容精簡而深邃的禱告,每句說話都可圈可點,滿有神學的意味。耶穌在第七章從另一個角度教導門徒祈禱,提出禱告的應許和上帝的應許,以鼓勵我們多實踐多操練。能鼓勵我們多祈禱的一個鮮明信念,就是上帝必定垂聽禱告,祂深知我們的處境。或許有人覺得上帝十分繁忙,不少事情包括天災、人禍、飢荒、瘟疫和戰爭等,都有待上帝的介入與處理;我們自己的事情只是雞毛蒜皮,無謂打擾上帝好了!這都是窒礙我們在禱告上進深的一些原因,故此主耶穌在這裡簡單而明瞭的提出,禱告帶有神的應許,祂必定垂聽;這些應許多少帶著命令和指示,第七節指出「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這裡三個動詞所表達的時式,帶有堅持不懈,並且越發有力的逼切感,就是去祈求、去尋找、去叩門,乃是一連串的行動。除此之外,耶穌這裡所提到的應許,是人人有份的,是一個普遍性的應許,所以在第八節耶穌再一次提到這句說話,「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這裡的名詞變為單數,意思是凡祈求的、凡尋找的、凡叩門的,都會給他這個答案,是每個人都有份的。人人都有這種特權,因為我們是屬乎神的兒女,是主的門生。接著耶穌用了一些家庭生活的事例作比喻,第九節指出「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以此說明上帝的應許是非常具體而實際的。求餅求魚是生活上的必須品,地上的父母並不會拒絕兒女合理的要求,因為人間有親情,天地之間有愛。耶穌提出了餅和石頭,魚和蛇的比較之外,更進一步提出神人之間的分別,第十一節指出「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不好的意思就是邪惡,耶穌指出世人有罪、是邪惡的、是不好的,不過壞人尚且會做好事,將好東西給他的兒女,何況天上萬靈之父呢?由於神是絕對良善,因此會將最好的東西給那求告祂的人。 二、 禱告的疑問如果要建立一個整全的禱告神學,我們需要對禱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就要處理一些常見的問題。首先,有些人會指出,既然上帝無所不知,祂早已知道我們的光景,地上父母不待子女開口祈求,已早早滿足他們的需要,上帝又何需我們向祂提出要求呢?誠然,上帝無所不知是事實,祂的眾多屬性中有一種無限性,故此能夠瞭解個別信徒的光景,能處理個別人士對祂的呼求。祂既是無限,自然有足夠的智慧、能力和時間去處理,因此我們禱告的時候,無須擔心上帝會心不甘情不願,將我們所求的賜給我們,反而我們要擔心的是自己有否作好準備,去領受神的恩典。雅各書四章二節提到:「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沒有求問上帝,這也是耶穌提到的「你們祈求就給你們」的意思。藉著祈禱,向上帝表達我們內心的光景,我們的需要和難處。很多事情即使親密如配偶,也未必能夠完全明白,因為人與人之間總存在著某些阻隔,不易找到一個知己;但上帝不同,由於祂是無所不知的,因此禱告的時候,我們是在祂面前表達一種謙卑、順服和倚靠。耶穌說「離了我,你們不能作甚麼」,我們就像葡萄樹的枝子一樣,跟葡萄樹結連。離了上帝不但不能作甚麼,甚至不能成為甚麼,因為我們是人而祂是上帝,我們的氣息、生命和力量,一切都要倚靠祂。聖經說得很清楚,我們的好處絕對不在上帝以外,因此,耶穌經常提醒作主門徒的弟兄姐妹,需要有一種童真,要像孩童一樣回到上帝面前。英文有兩個詞的意思應當分辨清楚,童真的意思不是childish而是childlike,like a child,這是耶穌基督要求我們做的,不要作一個childish,而是要作一個childlike的基督徒。換言之,無論甚麼事情都可以交託給上帝,祂會天天背負我們的重擔,願意承擔和盛載我們的難處。禱告的第二個疑問是,有人會指出祈禱是沒有需要的,試看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他們沒有禱告,但照樣過著舒適而滿意的生活,物質生活甚至勝過基督徒;非基督徒一樣學業成績優異,工作順利,營商有道,社會地位過人,家庭生活照樣美滿。他們的生活看似比基督徒更豐盛,因此禱告是沒有必要的。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看看上帝的恩典,恩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遍性的恩典(common grace),這些恩典人人有份,耶穌基督就曾在登山寶訓中說過「上帝使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由於是普遍性的恩典,因此基督徒讀書未必勝過非基督徒,基督徒營商未必一定有道,基督徒政治家不一定比別人出色。從「創造」的角度來看,由於所有人都是上帝所造,因此普遍恩典便人人有份,好享受上帝所創造的整個世界。另一種恩典是特別的恩典(special grace),即只有基督徒方能享受的恩典。耶穌基督說「有好東西給那些求告祂的人」,這種恩典包括與救恩有關的恩典,作主門徒的恩典,在天路歷程中遇見的關於神各樣祝福的恩典。靠著神的恩典,我們的罪方能得赦免;能夠脫離撒旦的誘惑、試探和打擊;能夠領受聖靈的帶領、安慰和醫治。我們能夠得到心裡的喜樂和平安,因為我們知道人生的方向,辦事的原則,這都是透過祈禱方能獲得的。上帝甚至願意差遺祂的使者,懷抱那些求告祂的人,倚靠祂的人,派使者保護他們。少壯的獅子尚且有機會缺乏食物,倚靠神的人卻一無所缺,這都是神特別的恩典。對禱告的第三個質疑,就是基督徒的祈禱並沒有太顯著的功效,因為神有時並沒有按我們的禱告而行,恐怕這也是我們作基督徒多年的寫照,回顧過往不少這樣的日子,當會勾起我們內心的共鳴。再看馬太福音這段經文,知道上帝垂聽禱告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是否按照我們的祈求去成就,卻是另一回事。設想若兒女求石頭或者求蛇蠍,父母會否遂其所願呢?答案實在清楚不過。雅各書四章三節說「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求石頭求蛇蠍,即使得償所願也只會造成傷害,天父當然不會答允我們所求了!地上的父母尚且知道將好東西給他的兒女,真善美的上帝自然會將更好的東西,給予那些求告祂的人。我們當付出多一點信心,相信上帝必不會叫我們失望。 至於上帝不按照信徒所求的原因,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第一,登山寶訓之中耶穌基督所提出的應許是有條件的;禱告不是魔術,例如祈求彩票中獎便是妄求,有求必應其實是很可笑的。第二,上帝的作為是按祂的時間,而不是人的時間。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迦拿婚筵行的第一個神蹟,回應她母親馬利亞時即有「我的時間還未有到」的回應,可知神的工作有祂一定的時序。第三,上帝有時保持緘默,不即時回應我們的祈求,亦不按我們的祈求而成就,可能因為祂想將更大的祝福、更多的恩典,在更適當的時間給予我們。我們往往太過短視,無法看到面前的整幅圖畫,但上帝有祂的無限性,因此清楚知道我們的前景,然後按照時間的規劃,成就在我們身上。第四,這也許是生命的操練,上帝或許吩咐我們等候,就是要學習忍耐、順服、信心和謙卑等人生種種極大的美德。這些屬靈的美德,有助我們靈命的成長。需知道靈命的成長非朝夕的事,智慧需要點滴的累積,需要時間的磨合;不論智愚,都需要經過同樣的途徑。第五,人所祈求的,或許與神的旨意有衝突,因此上帝儘管聽禱告,也不會按我們的意願成就。試看客西馬尼園的例子,耶穌祈求天父上帝將上十字架與上帝分離的苦杯挪開,但上帝並沒有答應祂的祈求,直至祂願意順服,「按照祢的旨意成就」。耶穌基督有人性的軟弱,不欲上十字架,但祂降世的目的就是要上十字架,這是上帝差遣祂道成肉身的目的。天父的旨意,跟主耶穌人性中內心的期望產生衝突,因此上帝保持緘默,直至祂順服,為人類成就救恩為止。因此,作為基督徒,藉著禱告尋求並且明白上帝在我們身上的計劃與救恩,是非常重要的。最後我們要談到祈禱的真正意義,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一環是建立神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生命的關係;耶穌基督的救恩,即在重建因人犯罪墮落而破裂與崩壞的關係。祂不但創造我們,而且重造我們的生命,於是有道成肉身、有十字架、有復活等的事情。基督徒就是擁有了神生命的人;他有從亞當而來被造的生命,當信奉主耶穌之後就有屬靈的新生命,有聖靈內住在心中。 三、 禱告的意義從生命的角度來看,禱告又可以有三層意義:第一,這是一個神人契合的新生命,而生命是需要成長的,我們不能長時間逗留在襁褓的階段,作一個屬靈的嬰兒。保羅就曾提醒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姐妹,不能只喝靈奶;屬靈生命也如肉身生命一樣,需要按日增長。因此,透過禱告來到神的面前,與神對話,就是向神支取生命的糧食,讓生命成長。疏於禱告的基督徒,雖然有生命,卻缺少屬靈糧食的供應;而沒有食物,屬靈生命便難以成長,這是不難理解的。每次禱告的時候,與神有溝通與接觸,自能向這個生命的源頭,領取屬靈生命的供給。屬靈生命成長後,才會明白到能夠與上帝溝通,乃生命中最有價值與意義的事情。記得福音書記載那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她雖然知道自己無藥可醫,但憑著一點信心,觸摸耶穌基督的衣裳,竟然能夠得著從主而來的力量,治癒患了多年的血漏。與神接觸,不但靈命得著供養,而且疾病得著醫治,心靈得著溝通,人生得著提升,最終能夠體會屬靈的實際。第二,這是一個神人契合的新生命,生命是需要栽培的,要花功夫和時間將它深化。古語云「人生得一知己可無憾矣」,若在教會得到一個屬靈知己,則更是神所賜予莫大的祝福;但問題是,他或她如何能夠成為你的知己呢?你的配偶,為何能夠成為你一生共聚的對象呢?明顯的是你在對方身上,必定花了不少時間和心思來建立這份感情。同一道理,我們與上帝建立關係之後,就要藉禱告將關係深化。生命貴乎相遇,基督徒的生命貴乎與上帝有更多的相遇;人生盡在有情,基督徒的人生盡在與上帝建立這份感情。創世記十八章記載,「神說我所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教會歷史上很多屬靈偉人,相信都有這種寶貴的屬靈經驗,就是上帝將祂自己的事顯明。這份情是需要時間建立的,一旦建立之後,就能豐富我們的生命。若果我們感到人生苦無出路,生命了無意義的話,就應該回到神那裡,重建這份珍貴的友情。多一次的禱告,即能多一次跟那位永恆、完美而無限的上帝多一次接觸,多一次領受與體會屬靈的事。保羅說我們要學習不住的禱告,就是要在神面前有一種不住的醒覺(awareness或 consciousness),就是上帝與我們同行同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向祂表露自己的心思意念,與祂對話;因為上帝是我們天上的良朋,是地上的摯友。第三,禱告是我們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的目的就是認識上帝,享受與祂同在,這是作基督徒的最高目的。上帝願意藉著耶穌基督,邀請我們每一個人進到與祂三位一體神聖的團契當中,與祂同度永恆的人生。啟示錄三章二十節提到耶穌基督曾經對老底嘉教會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凡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馬太福音第七章說的是我們去叩門,這裡則是耶穌基督在我們心門外叩門。我與他(他是單數),他與我一同坐席,這就是屬靈的二人世界。換句話說,我們與上帝的接觸點就是耶穌基督,我們與耶穌基督的接觸點就是內住的聖靈;故此上帝在這裡是向我們發出邀請,讓我們進到與上帝獨處的二人世界中。藉著禱告,我們的心靈就能與三位一體的神同在。當人能夠越接近上帝,即越能有份於上帝的性情,人就會更聖潔、更豐盛和更完美。人若能在今生得嘗上帝的深恩,先嘗永恆的滋味,就是不枉此生了;因此禱告可說是永恆的先嘗(It’s a foretaste of eternity),是心靈真正的家鄉。 結語英文有這樣一句諺語,”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 屬靈的操練與成長是要計劃的,我提議給各位的計劃是「禱告三定」,就是定時、定點及定內容。首先是定時,我們應該每天定下一些禱告的時間。耶穌基督曾經說過,離了我你們不能作甚麼;若果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也沒有甚麼時間與主結連,以發揮基督徒的人生,這就是我們的失敗。讓我們選定一個最適合的時間,無論是工作前,或工餘之後,找一段時間完全安靜下來,獨對上帝。其次是定點,定下一個地方去祈禱,選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地方,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沒有人聲,尋找一個自己的空間去禱告。最後是定內容,找一本記事簿記下你需要禱告的事情,教會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禱告,每個主日後保留你的程序表,按著單張的內容為教會禱告。多一點禱告,多一點力量,就可多參與一點教會的事工。耶穌基督既然提到離了祂,我們就不能作甚麼,因此我們應將所有大小的事情,完全交託;無論是我們的、兒女的、家庭的、公司的、教會的、朋友的、社會的以致國家的事情,都需要禱告。禱告是我們事奉之中一個很重要的利器,幫助我們有力量承擔更多的事情,最終能夠作一個世界性的基督徒(a …

禱告

威伯 在一次小組聚會中,有人問如何禱告;當中弟兄姊妹有不同的提議,有的說最簡單是用主禱文(馬太福音六9~13),因為這是主耶穌所教的,絕不會錯,更加以解釋主禱文的內容。亦有人回答就如兒女和父親說話,不需要任何模式,心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也有人提出一個用【A.C.T.S】的方式來禱告(但當時說不出那英文字,只怪學藝不精,書到用時方恨少)。 禱告這問題,可以說深,又可以話淺。淺到一個地步,人一信主就能禱告,就能得著神的答應;但又是深到是我們窮一生都學不完的功課。而事實上,禱告不是自然就會的,必須靠著學習和操練。 作為基督徒的你和我,究竟在禱告上作下了多少的工夫呢?上帝聽禱告,但是,我有沒有信心上帝聽我的禱告,或是我不敢去求呢?要怎樣禱告上帝才會應許呢?禱告若是雙向的,我怎樣去聆聽上帝的話呢?不少神學家,在禱告上作了不同的詮釋。在我們教會的講壇上,牧者們在這個課題上也有不同形式的教導。我將會搜羅一些禱告操練的方法,讓我們一同在禱告的操練多下工夫。 在此,簡單地帶出【A.C.T.S】的禱告方式,作我們在禱告操練的起步: 1)Adoration (敬拜、讚美) 2)Confession(認罪) 3)Thanksgiving(感恩) 4)Supplication(祈求) Adoration(敬拜、讚美) 禱告時對上帝敬拜和讚美,是客觀性的,可以按著祂的屬性(全能、全知、全在、全愛、聖潔…)和作為(創造、救贖…)讚美祂。 Confession(認罪) 承認自己過犯,無論有意或無意的,祈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性與罪行。回顧每天自己所作的,祈求聖靈幫助自己更加認清生命中的罪,並求祂賜力量與決心去悔改和實行。 Thanksgiving(感恩) 向上帝獻上感恩,尤其為每天的恩賜獻上感謝。每天為至少三件事感恩,包括為改變生命的恩典(如永恆的救恩)、每日的衣食供應、當日特別感恩的事件獻上感謝。 Supplication(祈求) 事無大小,將自己的需要求告上帝;亦不要忘記為他人的需要代求。 耶穌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翰福音 十五7)讓我們抓緊著主耶穌基督的應許,在禱告的操練下工夫,在主裏一同成長。

「刻意」地期待你

團長:徐明元 如果不告訴你團契聚會的主題,並且沒有提到聚餐的菜單和收費,不知道你會否出席這個可能是「空洞」的團契聚會呢? 鍾伯文牧師上月應邀在團契主領聚會,他提到團契不需要搞這麼多的program,焦點應該是門徒導向,勉導同行,循環不息,成為愛基督﹑愛上帝,愛基督的教會和愛基督的使命的門徒。只是每人一年內帶一個人參加團契,地方恐怕不夠用! 「鍾伯」當晚特別提到的兩個字對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刻意」。他說,我們需要刻意的生命改變,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我想:如果我們返團契,刻意的對團友多些關心的問侯。如果我們返團契,刻意的去服侍團友。如果我們返團契,刻意的與大家分享上帝對他的愛,多些靈命上的分享。如果我們返團契,刻意與大家分享美食…… 凡此種種,相信團契聚會時房間的溫度將升溫不少。 其實,在「鍾伯」未講這個「刻意」的改變前,有一個小組組長想到怎樣加強組員對返團契的歸屬感。就是在團契聚會開始前,「刻意」安排一些組員相互感到興趣的活動,提前到教會。這些活動可以是球類康樂和健身方面,也可以唱聖詩,調適心靈的勞累等。他小組剛開始推行,期望能夠推廣至其他小組。 這個「刻意」的目的不是增加團契聚會的參與人數,而是有更重要的深一層意義。該組長期望能夠發展成一個小組內傳福音外展的平台,新朋友參與活動後,也可邀請他留下參加團契聚會。我衷心的為他的擺上感謝上帝,並且為他的異象禱告。 上月團契聚會約有70人出席,實在出乎意料之外。當晚近60人分享盆菜美食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大家熱愛約書亞團契,喜愛團契生活,正如聚會主題「團契你我祂」。 在聽罷「鍾伯」的分享後,今個月23日,團契聚會將輪到你們成為主角。當晚一切安排將會是「刻意」的。期盼你也抱著「刻意」的態度出席。大家發掘弟兄姊妹之間的「刻意」。到時見!

再思團契生活

陳漢標傳道 一講到返團契,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一大群人開開心心的聚在一起。可以傾心事、分享需要,互相支持,同心同行。但…現實卻不是常常如此。 最近和太太喜歡觀看一個電視節目。鏡頭前是一對對夫婦或戀愛中的男女互相對質。再由嘉賓們作出分析,然後提出應對的方法。看了上百集之後,發現大部分問題都不斷重覆。為甚麼一對又一對的男女都無法突破關係中的陷阱?說白了都不外乎是:期望得不到滿足、扭曲的自我價值和界線不被尊重等等。 曾經有人將朋友關係分成七個不同層次,分別是: 「泛泛之交」:友誼止於認識階段,是點頭之交。 「普通朋友」:可以和我們扯東扯西,談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不過交情上可是誰也不欠誰。 「單方面投入的朋友」:有些人可能對我們很著迷和信任,常把心事向我們傾訴,但我們卻沒有那種共通的推心置腹的感覺。 「來往密切的朋友」:因為活動圈子相同,而交到一些接觸密切的朋友,如上司、同事、老師、同學等。他們很熟悉我們的生活小節,卻未必是那些互相了解,傾訴心事的人。 「『老友記』的朋友」:是很熟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如舊同學、一起長大的玩伴等。雖然見面不多,或性格不大相同,倒是友誼永久,當見面時都能天南地北親切的交談,但止於寒暄、敷衍的地步。 「『死黨』的朋友」:是一些來往密切,與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接近的朋友,有相類的思想,相似的際遇,很容易談得來,在行動上有默契的成為一夥,組成小圈子活動。他們也是日常生活的好夥伴,可驅除孤單感,增加信心,為生活加添色彩和熱鬧,是有需要時最就手的支柱。 「知己」:他們可以誠意的接納我們,了解我們,處處衷誠為我們著想。他們像面鏡子,能給與我們勸勉和鼓勵;又像影子,永遠對我們信任、支持,是維持我們精神健康的支柱。 在團契生活中,雖然不可能全部都是知己,但在這“愛的群體” 中,我們都期望有人願意傾聽,有無條件的接納,並且殷切地關注我們的需要。可惜,當我們不能認清個別關係的深淺,問題就發生。有時,我們的期望不被滿足,就會步步進逼,希望有所收穫。結局往往是失望、甚至憤怒,覺得弟兄姊妹沒有愛心。於是,我們又轉到另一極端,用不再期望來避免失望,最後變得抽離。 究竟神設計的團契生活是怎樣的呢? 原來要擁有理想的肢體關係,是先從個人與神的親密關係開始。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中指出:「凡不能獨處的,就當小心團契生活。……」 所以我們要在神面前學習獨處,從神裡獲得滿足,才能正常地與別人交往。 最近我與一位同工在處理一件事工上發生分歧,感到不被尊重,覺得憤怒和沮喪,心想作出反擊。一連數天,在神面前傾訴,按奈自己的衝動。神告訴我祂看重合一和同心。於是我決定放下,讓神主導。正以為最終要「死忍」。不料幾天後,同工主動與我交談,直接溝通,彼此瞭解。結果更主動握手復和。 弟兄姊妹,你滿意你的團契生活嗎?請在與神獨處時求問,在神面前安靜、傾訴、等候。放下自己預設的答案,帶著期待的心,真心相信神會與你說話。留心察看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讓神說話。你會發現神比我們想像中更貼近我們。

當跑的路

威伯 提摩太後書,一般都認為是保羅對提摩太的教導,甚至是遺訓,特別讀到保羅的那段說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提後四7-8) 似乎是保羅在末了對自己的一個評價,也藉此去鼓勵提摩太。 在基督徒的圈子裏,這兩節金句很多時都在不同場合大派用場:對前輩的肯定、對後輩的鼓勵、等等……;有時,在事奉上力不從心,偶爾也濫用這句經文自我陶醉、借詞說任務完成,是要放下的時候,將福音的使命交託下一代,在不知不覺間,落在一個斷章取義、曲解作者原意的陷阱裏。 在鮑維均博士一個為期三日的講座 –「洪流中的信仰傳承」,內容以提摩太後書來帶出信息;一開始鮑維均博士引導大家再思保羅那句「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的意思;因為無論在中、外的聖經譯本,都以過去的時態「已經」作動詞,故此往往給讀者的感覺是:當保羅寫這封信給提摩太時,已經是到了人生的盡頭、油盡燈枯,是時候將使命交給下一代了。然而,鮑維均博士與一班研究希羅文化的學者,對聖經翻譯有寶貴的見地,其中一個是時態的運用,以致得到更準確的詮釋和翻譯;在這裏,學者們認為這時態應該是現在進行式,「已經」應該用「正在」來代替。當然,鮑博士亦以上文下理、保羅的生平來支持他的論點;他更指出在書信裏,保羅以詩篇廿二篇作為他對神在他困苦中信心的憑據。(參提後四17「 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使福音被我盡都傳明,叫外邦人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裡被救出來。」)從整篇書信的內容,字裏行間之中,都可以看到保羅寫這封信時,正是他生命歷程的高峰;保羅被囚獄中,是他定意選擇要去面對羅馬君王,在世界政權的中心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 在侍主的路上,雖然沒有急流勇退的念頭,但是在快要登六的我,體力已大不如前,很多事都過目即忘,手腳慢了,工作效率大減,大有力不從心之感覺!「洪流中的信仰傳承」對我有很大的提醒; 承擔主耶穌基督給我們的使命,是一生之久的工作,是要持守的,努力不懈的, 一代一代的延伸下來 。身體的改變,環境的變遷,不是一個退縮的理由。無論景況如何,深信在耶穌裏,主必按著我們的需要、看顧保守。保羅對傳福音的堅持,培育下一代的決心,都是我作主門徒的一個好榜樣。 藉此也借鮑博士重新詮釋的「當跑的路」,互相勸勉、互相激勵;讓我們學效保羅,以生命作見證,一同奔跑天國的路,持守主耶穌基督的道,打那美好必勝的仗;同得主耶穌的讚許、同得冠冕。配合今年粵語堂的事工策略,作一個「激進」的門徒, 培育門徒、廣傳福音。

小回顧、大展望

團長:徐明元 2019年很快又過了一個月。 回想剛過去的1月份,約書亞團契與國語堂的弟兄姊妹們合團,迎接農曆豬年的來臨。當晚有超過120名弟兄姊姊和多位新朋友出席,場面熱鬧。唐兵執事率領其團隊包了500隻餃子,「量」以外還盡顯心思。除了有「熟口熟面」的白色餃子外,還有相當應節由紅菜頭壓碎與麵粉磋成紅色的餃子,以及用波菜汁造的綠色餃子。約書亞團則還以「脆豬」一隻對應。此外,一家一餸Potluck也令我們嘗到一些平日很少吃到的地方小菜,令肚腹享受了一頓千金難買的盛宴。大家盡情投入唱詩和遊戲,使會場升溫。而三名弟兄姊妹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上帝的奇妙作為。 另外,新一屆團契職員會上月與各組長進行了一個分享聚會,聆聽默默辛勤多年的組長們的心聲。看到他們忠心的事奉,著實感恩。因著上帝差派他們當小牧人,分擔了職員會不少工作。期望未來每季一次的聚會,加深彼此的配搭和互相鼓勵,興旺福音和團契事工。 約書亞團契職員會在今年餘下的日子,將繼續肩負團友們對我們的期盼,以及上帝給予我們的託負,繼續在三大方面推展事工: (一)與團友們一同在行走天國路上並肩而行,提昇我們每一個人的屬靈素質; (二)更多關懷團友和週遭的需要,彼此支援; (三)投入教會的事工拓展,做好門徒的職事。 我們誠意邀請您出席本月23日星期六晚上,鍾伯文牧師(證道浸信會美麗徑堂)對團契意義的分享,以及3月23日晚上,團契職員會與大家圍爐座談。

來 ! 這是約書亞團契 !

漁夫 約書亞團契的團友都是一班快要登陸或已經登陸,快要退休或已經退休,等著抱孫或正在弄孫為樂的一群 ! (但有少數團友的子女仍在大學裡學習)我們在教會、家庭或工作中都承擔了相當的重任;我們當中有正處於人生高峰,經驗豐富,事業有成,亦經歷過不少人生高高底底,因著多年聽道,腦中載滿了神的話語;願我們如保羅所說「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穩」(西四12下)。而我們當中也有正處於人生低谷,身體退化,面對大小疾病,眼力、耳力、體力、腦力、心力、經濟能力都有些疲乏困倦;又或經歷了父、母、甚至身邊的同輩突然離世的傷痛 ! 聖經中的約書亞是繼承摩西使命,為神去爭戰、攻城、得地 !「約書亞」一名,意思是「耶和華救主」或「耶和華救恩」。這個希伯來文的名字,等於希臘文的「耶穌」,所以約書亞豫表新約時代的主耶穌。當頒賜律法的摩西死了以後,約書亞就進來,帶領以色列人進入美地,像主耶穌把神的子民帶進安息。 記得有團友在團契中分享今天的約書亞老化了、吃少了、舊了、感情冷了、出席也少了…  難道約書亞們就是這樣Papa… Grandpa…  Uber 一生?唉 ! 有一次在團契中聽到分享,我們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新的,到了 60 是人生的另一個新開始,因為你從來未經歷過 60,70、80、90,全都是新的 ! 變老定變好?一年比一年新?但願我們都如耶利米在哀歌中仍能說出「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哀三23)。 很喜歡退而不休的許冠傑在1982年作品「新的開始」副歌裏 : 「曾經,犯過的錯誤百千次,明白到做人確不易,那麼花心思,如今,是我改變後的心智,重面對未來每一事,會有新的法子,尋求新的意思,來! 憑著毅力意志,有新的啟示,愚昧閉塞可終止,來 ! 重頭讓我試, 再寫新的一頁 齊踏上新的開始,准我做多次 ! 」 記得團友在團契中分享他在失業,脚痛,患癌期間得到弟兄姊妹的幫助,感受到神的愛在我們中間 …

幾許楓語 之 無懼伊斯蘭國

鄭健華 伊拉克敘利亞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縮寫為ISI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3年爆發的第二次海灣戰爭,當時美國和一些盟國進軍伊拉克,推翻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當時和盟軍及新伊拉克政府作戰的各種武裝力量之中,有基地組織(al-Qaida)在伊拉克分支機構的極端伊斯蘭武裝。ISIS脫胎於基地組織某下屬分部,最初以伊拉克為中心,以“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縮寫為ISI)而聞名,數年前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這個武裝力量進佔敘利亞境內部份地區,並給自己的名字增加了第二個S,即敘利亞的意思,最後蛻變成為ISIS。 現時ISIS佔領的地方對基督徒來說並不陌生,它所蹂躪的大馬士革地區,曾經是使徒保羅遇見主而改變他一生的地方,也是約拿先知老大不願意叫人悔改的尼尼微所在地。伊拉克曾是150多萬名基督徒的家園,而隨着越來越多基督徒逃離當地,像曾是先知約拿和亞伯拉罕等《聖經》人物故鄉的基督徒社區現已瀕臨消失,耶穌的母語亞蘭語也遭遇類似窘境。去年的消息顯示,ISIS成員甚至挖掘過先知約拿的墳墓並予以破壞。 ISIS的暴行令人不寒而慄,殺害異見份子的手法包括斬首、火燒及溺斃等。根據統計,1910年,基督徒佔中東人口13.6%,2010年下降至全地區人口的4.2%,預計到2025年,基督徒將只佔人口的3.6%。這種急降是由多年來的政治或宗教逼害造成,ISIS連只有4%的人口也要趕盡殺絕,原因不言而喻,就是要滅絕所有與他們信仰不同的人。21名埃及志工在利比亞慘遭ISIS民兵斬首之後,國際社會才驚覺ISIS地盤已經擴散到北非地區,和歐洲大陸只相隔一個地中海,ISIS甚至揚言要以利比亞為據點,揮軍北上征服羅馬。 ISIS可怕之處不僅囿於軍事行動,還在於意識的散佈。它宣揚恐怖手段,除滅與自己信仰不同的人,衍生出一些個別極端人士,媒體稱之為「獨狼」(one wolf),他們沒有組織,只是隨己意而行,視人命為草芥,最近頻繁發生的事例包括前年十月加拿大國會山莊槍擊案,導致一名士兵死亡;十二月澳洲悉尼咖啡室挾持人質事件,造成三人死亡四人受傷;去年一月法國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導致20人死亡24人受傷;六月突尼斯海灘恐襲事件,造成32人死36人傷等。這種似乎是散兵游勇卻受到某種意識型態支配的襲擊,有別於九一一的嚴密組織和事先作出全盤策劃,化整為零的血光之災霎時就臨到身邊,要對付或者預防就更加困難。 美國福音派作家及自由大學前副校長摩爾(Johnnie Moore)於2014年十月親身前往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地區,搜集IS從夏季侵佔敘利亞和伊拉克大部分地區以來如何野蠻對待基督徒的第一手資料,催逼他撰寫了 《無懼伊斯蘭國》Defying ISIS: Preserving Christianity in the Place of Its Birth and in …

團長的話

團長:徐明元 約書亞團契在2019年有什麼攪作? 首先,約書亞團契的團訊在沉睡多時後,新一年重新出發,並且改為電子版。 其次,推出電子版目的,除了考慮流動通訊已經無遠弗界,人人幾乎都是手機「機不離身」之外,最重要是要希望能夠做到加強團友之間的互動。在網頁上新設有討論區,增加彼此交流看法的機會,從而加深對人及事的認識。(見另文介紹) 第三,除了上述「硬件」之外,新一屆職員會期望與團友們一同肩並肩地行走天國路,發揮彼此聯絡、一起學習及並肩事奉,期望我們這個社群共同在教會、家庭、職場和社區裡發揮持久的影響力。 具體就是職員會與小組加強聯繫,每名團契職員均負責關顧一至兩個小組,期望能做到團契職員人人均要分擔當起關顧團友的職責。愛筵(Pot of Love)也會重新啟動,令參與不同小組之間的團友有增加認識機會。 此外,職員會也安排外展服侍。透過服侍,加強團友之間的認識和合作,發揮互為肢體的效用,而且把基督的愛心傳遞給社區。 最後,透過不同形式的讀經活動,一起經歷上帝話語的能力,能盼在屬靈生命上有更多的分享。 以上三點均是新一屆職員會,在參考過大家去年9月,在團契聚會中對有關目前團契狀況的看法(附圖)所作出的回應。 團契狀況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