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團契生活

陳漢標傳道 一講到返團契,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一大群人開開心心的聚在一起。可以傾心事、分享需要,互相支持,同心同行。但…現實卻不是常常如此。 最近和太太喜歡觀看一個電視節目。鏡頭前是一對對夫婦或戀愛中的男女互相對質。再由嘉賓們作出分析,然後提出應對的方法。看了上百集之後,發現大部分問題都不斷重覆。為甚麼一對又一對的男女都無法突破關係中的陷阱?說白了都不外乎是:期望得不到滿足、扭曲的自我價值和界線不被尊重等等。 曾經有人將朋友關係分成七個不同層次,分別是: 「泛泛之交」:友誼止於認識階段,是點頭之交。 「普通朋友」:可以和我們扯東扯西,談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不過交情上可是誰也不欠誰。 「單方面投入的朋友」:有些人可能對我們很著迷和信任,常把心事向我們傾訴,但我們卻沒有那種共通的推心置腹的感覺。 「來往密切的朋友」:因為活動圈子相同,而交到一些接觸密切的朋友,如上司、同事、老師、同學等。他們很熟悉我們的生活小節,卻未必是那些互相了解,傾訴心事的人。 「『老友記』的朋友」:是很熟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如舊同學、一起長大的玩伴等。雖然見面不多,或性格不大相同,倒是友誼永久,當見面時都能天南地北親切的交談,但止於寒暄、敷衍的地步。 「『死黨』的朋友」:是一些來往密切,與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接近的朋友,有相類的思想,相似的際遇,很容易談得來,在行動上有默契的成為一夥,組成小圈子活動。他們也是日常生活的好夥伴,可驅除孤單感,增加信心,為生活加添色彩和熱鬧,是有需要時最就手的支柱。 「知己」:他們可以誠意的接納我們,了解我們,處處衷誠為我們著想。他們像面鏡子,能給與我們勸勉和鼓勵;又像影子,永遠對我們信任、支持,是維持我們精神健康的支柱。 在團契生活中,雖然不可能全部都是知己,但在這“愛的群體” 中,我們都期望有人願意傾聽,有無條件的接納,並且殷切地關注我們的需要。可惜,當我們不能認清個別關係的深淺,問題就發生。有時,我們的期望不被滿足,就會步步進逼,希望有所收穫。結局往往是失望、甚至憤怒,覺得弟兄姊妹沒有愛心。於是,我們又轉到另一極端,用不再期望來避免失望,最後變得抽離。 究竟神設計的團契生活是怎樣的呢? 原來要擁有理想的肢體關係,是先從個人與神的親密關係開始。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中指出:「凡不能獨處的,就當小心團契生活。……」 所以我們要在神面前學習獨處,從神裡獲得滿足,才能正常地與別人交往。 最近我與一位同工在處理一件事工上發生分歧,感到不被尊重,覺得憤怒和沮喪,心想作出反擊。一連數天,在神面前傾訴,按奈自己的衝動。神告訴我祂看重合一和同心。於是我決定放下,讓神主導。正以為最終要「死忍」。不料幾天後,同工主動與我交談,直接溝通,彼此瞭解。結果更主動握手復和。 弟兄姊妹,你滿意你的團契生活嗎?請在與神獨處時求問,在神面前安靜、傾訴、等候。放下自己預設的答案,帶著期待的心,真心相信神會與你說話。留心察看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讓神說話。你會發現神比我們想像中更貼近我們。